2025年央视315晚会的报道确实引发了关于“技术含量不足”的争议。尽管本届晚会试图结合科技与健康议题,但其揭露的行业乱象在深度和批判性上仍显薄弱,暴露出以下核心问题:
一、技术议题的浅层化处理
晚会虽涉及AI外呼机器人、智能家居隐私泄露、新能源车OTA锁电等技术相关案例,但分析多停留在现象描述,缺乏对技术滥用背后系统性问题的深挖。例如:
AI外呼产业链仅聚焦机器人拨号的高效性,却未深入探讨虚拟运营商“小号”未实名制、数据非法获取的技术漏洞,以及监管部门对爬虫技术定义模糊的立法滞后问题。
智能家居隐私泄露案例中,晚会虽曝光数据被转卖,但未剖析企业如何通过“用户协议”的模糊条款规避法律责任,也未提及加密技术的具体缺陷.
新能源车锁电问题仅停留在企业“远程限制续航”的层面,未触及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缺陷、算法操控用户权益的技术伦理争议。这种“技术表皮化”的报道,使得观众难以理解问题的技术根源,更无法推动行业实质性整改。

图片来自网络
二、老问题重复曝光,缺乏创新视角
晚会延续了“小病大修”“一次性产品卫生隐患”等传统消费陷阱的曝光模式,例如:
家电维修平台抽成剥削(啄木鸟平台案例)仍聚焦维修工“演戏”表象,未揭露平台算法如何通过定价机制压榨劳工、诱导欺诈的深层逻辑。
一次性内裤生产乱象虽揭露徒手制作、虚假宣传,却未追问一次性消费文化背后的资本驱动,或探讨可替代环保产品的可行性。这些问题早在往年或媒体报道中被多次提及,晚会未能提供新视角或解决方案,反而因“媒体倒逼监管”的套路化操作,削弱了公众对监管主动性的信任。
三、选择性批判与结构性问题回避
晚会的“安全区叙事”倾向明显,例如:在数据黑产案例中,仅谴责爬虫公司,却回避三大运营商为何能轻易提供用户实时数据、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如何被滥用的利益链。
直播行业乱象聚焦未成年主播签约问题,却未触及平台算法如何通过流量分配机制逼迫主播“擦边”。这种“打苍蝇不打老虎”的策略,既回避了权力与资本共谋的结构性矛盾,也使得技术批判沦为表面文章。
四、程序正义与媒体越界的争议
晚会为追求“爆炸性画面”,采用卧底、伪装身份等灰色手段(如伪装废品商诱导工人泄密),其合法性遭质疑。此类“钓鱼式执法”虽满足公众对戏剧化冲突的期待,却可能损害法治程序,并传递“以恶制恶”的错误逻辑。
五、技术伦理讨论的失焦
晚会对技术滥用的反思流于口号,例如:呼吁“加强AI伦理”却未提出具体路径,忽视算法经济中“不作恶即淘汰”的生存困境(如外卖骑手被算法逼至超速)。
揭露“虚拟主播骗局”时,仅批判MCN机构造假,却未探讨深度合成技术的合规边界及监管技术手段的滞后。
锐评:晚会的“技术含量”困局本质是监管与资本博弈的缩影
315晚会的技术性不足,实则是当前社会治理困境的映射:技术作恶的速度远超监管认知,而媒体在资本压力下难以触碰核心利益链。例如,晚会痛批AI骚扰电话,但央视自身仍播放AI配音的保健品广告;揭露数据黑产时,对“国家级实验室”的共谋保持沉默。这种矛盾暴露了晚会的本质——它既是消费主义的批判者,又是其共谋者。
若要提升技术含量,晚会需超越“年度爽剧”模式,转向对技术权力结构、资本算法暴政的系统性批判,并推动监管从“灭火式响应”升级为“预防性制度设计”。否则,其技术议题将始终停留于“科普式曝光”,难以触及变革核心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